近兩年,半導體市場如烈火烹油般越燒越旺,這不僅是因為國內市場已經基本復蘇,對相關產品需求旺盛,同時也受到了國產替代的浪潮,對于半導體自主技術訴求更甚。華為、中興等企業的窘境讓用戶更明白,沒有核心技術,企業就如無根浮萍。
但有這么一個國家,對國外芯片依賴程度比中國更甚,幾乎90%以上的芯片都要進口,但卻對國外的芯片“卡脖子”毫不畏懼,這個國家就是俄羅斯。
作為繼承上世紀霸主前蘇聯遺志的俄羅斯,擁有強大的工業制造體系,但在半導體領域中卻發展的較為落后。當然,這里并不是說蘇聯在集成電路方面發展的并不夠。
在上世紀六十年代,蘇聯便已經開始著手大力發展晶體管,盡管那時美國發展的勢頭更猛,但蘇聯也為此建立了自己的底蘊。但蘇聯解體后,俄羅斯自然集成了蘇聯大部分的軍事和經濟力量,但唯獨在集成電路與信息工業上是例外。
蘇聯大部分電子信息工業幾件建設在烏克蘭,而集成電路工業則主要集中在白俄羅斯。這就意味著,在芯片這一塊,俄羅斯實力孱弱。
但問題來了,既然俄羅斯芯片產業如此薄弱,為何卻不怕美國等芯片大國的“卡脖子”呢?
這里就需要區分一下,目前的芯片制裁只會對經濟領域造成打擊,并不會對軍事領域造成多大的威脅。
如今用戶所追求的高制程芯片,是為了將晶體管做的更小,這樣就能在一個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體管,讓芯片發揮更強的效能。比如手機芯片,平板電腦的芯片,都是力求越小越好,因為這些設備本身的內部空間就很小,大尺寸的芯片根本放不下,因此才需要提升制程。
這就是為什么會發現,許多臺式機的CPU芯片制程并不高,而平板電腦的芯片制程會高一些,到了智能手機后制程又會更高一些。
但對于許多軍用設備而言,對芯片尺寸的要求并不高。就好比如果一張A4紙寫不下內容的話,那么就換一張A2紙,不夠再換更大的。芯片也是如此,晶體管數量不夠,就用面積來湊。
并且晶體管做的太小,反而有一些弊端,比如抗干擾能力差,容易產生量子隧穿現象等,這對于穩定性要求*高的軍事產品都是不可容忍的缺陷。
而兩顆芯片,只要晶體管數量相當,就意味著算力也基本相當,采用低制程,在穩定性、可靠性、抗干擾性、壽命、品控、成本等方面都有優勢,而高制程芯片,或許在性能和尺寸上有一定優勢,但對于軍事產品而言,基本沒有什么用處。
并且在軍用設備上,內部空間充足,散熱條件也不錯,這種情況下,制程低反而是一個優點。
而俄羅斯憑借著原有的電子管基礎,利用模擬電路技術用晶體震蕩器代替傳統意義上的芯片,在軍事應用領域已經達到了自主可控。
據公開資料顯示,目前俄羅斯可以制造180-90-65nm制程的微電路用于導航系統,銀行和社交卡,RFID標簽和文檔芯片。從技術角度來看,已經完全滿足軍事設備芯片的制造要求。
這是軍事領域并不怕美國等國家對俄羅斯進行限制。可能有的觀眾會認為,這無法解釋為何在經濟領域中俄羅斯同樣無所畏懼。
對先進制程芯片產業的打壓固然會造成該地區芯片產業的倒退,但對于俄羅斯而言,本身芯片產業也就那樣,退無可退,打壓俄羅斯的芯片產業對于其他國家而言有何意義?
從商業角度上來看,俄羅斯絕大部分芯片依賴于進口,并且本身的芯片產業并不發達,這對于其他芯片企業而言就是*好的客戶。相信沒有一個正常的商家會去限制客戶購買自己的產品,除非這個客戶準備來搶自己的生意。
推而廣之,為何美國會限制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,因為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態勢對美國半導體產業已經造成了威脅,他們不得不做出應對。
并且相比俄羅斯,中國在電子產品上的市場規模龐大,手機、計算機、彩電等產品產量占全球比重達到70%-90%。芯片一旦受限,對于國內市場經濟將造成巨大影響。
但這也是相對的,中國市場同樣是許多國際芯片大廠*重要的一塊,限制中國的芯片采購,也就是限制這些芯片大廠的發展,屬于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策略。
因此可以發現,美國一方面制裁中國高端芯片的發展,另一方面卻在不斷向中國出售芯片產品,這就是一種博弈。
回到俄羅斯,軍事上已經自主可控,經濟領域暫時沒有發展起來,對于其他國家而言,在芯片這一塊俄羅斯已經無懈可擊。正所謂光腳不怕穿鞋的,而中國想要穿上那雙鞋,也必然會被既得利益者所阻擾。